Archives for the Month of November, 2007

不是Geraldine

他跟她跳的第一支舞是Di Sarli嗎? 她沒有見過更年輕的會跳舞的男人。 當時的他是那麼年輕,笑容很輕很軟,有點瘦,比較像男孩子,人們口中的「果個男仔」。 他跳得很用心,有點小聰明,他知道音樂到了那一個段落應該要做什麼,出錯了,第一件事是確定舞伴的所在,跳到像在汗裡撈起來一般仍然堅持穿著西裝外套,「不好把汗沾到舞伴身上去」,他微笑說。 她剛好在不遠處聽到他對幾個女生說,女生們急不及待嘻嘻哈哈的附和著。她轉過身笑了,這個笑倒不是恥笑,只是掩飾她從來跟這種「女仔男仔」話題格格不入的尷尬。 他察覺到轉身的她,當時響起的是Di Sarli,於是他走過去邀請她跳舞。 後來一次他對她說,我只覺你很高傲。他沒有對她說的是,她轉身後,頸項滿是春光。 他張開臂彎,她想也沒有想,站貼去,輕輕圈住他的肩膀。那是他們的第一個close embrace。 從開始他已經知道了掌握了在以下的時間他們兩個人要一起做什麼,她就是做回一個女人就夠了。他的姿態是肯定的,眼神是充滿決心的。她差一點便相信了他不是孩子,是男人。 後來他們還有很多的擁抱,在舞池裡面的,在舞池外面的,兜兜轉轉,離離合合,她才了解到,他追求的不在他們的擁抱裡面,他追求的是擁抱的概念。 她永遠都不會是他的Geraldine,在舞池裡面不是,在舞池外面也不是。

依然沒結果

她曾在那個男人的車上聽到林憶蓮?啊,就正正是她不喜歡的那一個男人。他告訴她,帶他去看東望洋賽車,他會駕飛機,帶她去飛。她不知道什麼是東望洋,而且她畏高。問題也不是在東望洋,不在高,只在於他。他不是那一種,穿著裇衫西褲乾淨光明會逗她笑的男人,喝著礦泉水,陪她在下午懶洋洋聽林憶蓮。 人們都說林憶蓮演唱會是年度Gay Parade。她苦笑,點解女人和同性戀男生才喜歡憶蓮呢。想起妹妹的慧語:咪就係大家都非常愛男人,仆哂街囉。因此她們每次都是跟姊妹去聽憶蓮,祭英魂的姿勢去,同屋說,幫自己打堂齋咯。 她一直想找憶蓮一張叫<Ready>的大碟。只有那個時代,那個林憶蓮,敢作這樣的主題,可以有一首歌叫《 最佳男主角(頒獎典禮後…at his penthouse suite)》。 Ready at his penthouse suite? 走在大街的女子走進男人的頂層公寓是成人的過程﹣﹣成為一個完整的(女)人的過程。她也走進過他或他的公寓裡,因為冒失因為以為還有下一次,她老是留下什麼,潤手霜,睡衣,唱片,書。或者因為太細小的關係,男主角有時甚至不為意它們的存在,有時會猶豫它們是否屬於另一個女子。從這些拿不回來的東西,能拿回來也不想再拿回的東西,連同那些拿不回來的生命的某部份,她明白到失去和長大的意思。

遲早

她驚訝,因為從來沒有一個男人可以為她這樣解決問題。 在公在私,他們要不忙於應付自己的生活,要不不夠人生經驗,要不覺得與己無關,要不不夠決心。 她沒有奢望過他或者他會把自己放在她自身之後,她也不需要他們分秒的注目。 她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在不同人生的場合,她的上司,她的伙計,她的父母,她的朋友,都向她尋求協助,解決他們的問題。 因此,她驚訝了。 一個這麼的外人,雖然是因為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,他不得不出手,她還是對他適時的慰問,他的關心,他的提點,他的支援,感激。 她是那麼不習慣,走去見一個(男)人前,帶著問題和煩惱去見他,她怕(男)人嫌棄她,她更怕為別人帶來問題和煩惱,他的問題和煩惱還不夠多嗎? 其實絃線都要斷了,仍然要轉彎抹角,裝作輕鬆,裝作自若,累死。 不負他的「期望」,她真的把問題帶給他,她有點不安,心裡面對自己說,或者有些問題,有些事情,不需要自己去解決,有比她強大的人,會輕易地解決她的問題。 眼見他冒著汗解決她的問題,她不好意思極了,轉頭,他卻只是輕描淡寫地微笑著對她說,無事了。 不是因為她。而是他身處的位置逼著他要長大吧?逼著要承擔。不由她不服氣,不由她不相信,他們起碼是一伙實際地解決問題的人。在人生許多關節,她不一定需要無與倫比的美麗,不需要喜出望外的浪漫,不需要超額完成。 如果她服氣,她相信,他們比她強大很多,時候會不會太早,會不會晚節不保。

夢里花落知多少

你愛談天 我愛笑  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  風在林梢鳥兒在叫  我們不知怎樣睡著了

稱心

新居是一個挺破爛的房子。父母有他們的理論及看法:舊房子可以通通拆掉重新裝修,反而新房子,樣樣都做好了,更改便浪費,而且用起上來,不及自己重新造的稱心。 他們認為稱心重要。稱心就是,具體來說,在生活的微小環節妥貼自己的用法。簡單如,最常用的是什麼,因此應該放在最就手的位置,以至,你會在梳化看書嗎?是否需要一盞閱讀燈?有人會跟你同睡嗎?如果你在床上讀書,會影響呼嚕睡去的他嗎? 你說,很多事情可以遷就。我父母總是會心微笑重複地說,無論人就物,人就人,長此下去,冇得就,好難就。For the same reason,佢地支持我盡快搬走。他們從來不會給予或者要求大家會盡己所能的容忍。能夠容忍固然是人世美德的成就,可是卻要以不讓別人容忍自己為目標吧。好像媽媽討厭我的百褶裙,我是不穿了索性,或者拿出去洗。那當然是要價錢的,不過討媽媽厭也有價錢,只是不是白花花的銀紙吧,只是只有更高昂,任何人對自己的容忍都是高昂的,就算是媽媽,媽媽也有她的喜惡,不須原因,她不喜歡已經足夠是理由。我們一家要維持這個客氣而愉快的關係,付出的代價是不少的,不過也沒有辦法,三個人都是有己見的人,勉強沒幸福。 至於稱心,爸爸說,用起來便知道稱心與否的分別。他說,一個最小的抽屜都有它所在的理由。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的家的真正使用者,大部份人是寄居,他們是之前沒有想透自己會在這個房子裡要做什麼,之後亦沒所謂。因為不就手而多花的力氣和時間很多人都不介意重複的浪費掉。世界是很多人,不一定想改善,不一定要合心水,不一定要很舒適,他們或者要一個稱心的電話,但有些人是一個稱心的伴侶都不需要。啊價值觀不同,大家互相尊重便足夠。 稱心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,若果不願意付出,就把自己的要求減低吧,總不可能不付出,然後又稱心。俗世是真的惡而俗,直接、毫無商量餘地,對著如此世面,人只有妥協或者付出更大代價而不妥協,前者後者都傷亡慘重,所以我還是守侯,堅持一個稱心回來。 裝修及購物的工作好像永遠都不會完,一季都去了,錢都花光了,氣都短了,由夏到秋了,真正住入去時都聖誕節了。這便是稱心的代價了。

Post Ending

去到最後,當我們跳到最後,音樂都停了下來,我們都停下來,但仍然維持我們的姿態。 我們叫Ending post。 不是End post,而是Ending post。 雖然完結,不過那是持續的完結。 就好像,full stop,與其是指突然完結,不如說是完滿的停止。 我們完滿,並暫時到此為止。 Ending post大概只維持幾秒。可是很多時候,幾秒卻是事情本身﹣﹣沒有那幾秒,那回事就不再是那回事吧? Ending post不為讓任何人拍照,實情是探戈根本不是為了讓人拍照。 (探戈,為了放下,自在,move on and move on together with stranger。) Ending post是餘韻。 一如你我在電影院裡,落幕時仍然在座,或者觀看著工作人員的名單,或者把投入在影畫當中的情緒重新釋放出來。感激我們懂得留座。 現在的人離座總是太快,太多人在人生的太多場合離座太快,導致如今癮less的局面。匆忙的趕去另一個環節,without leaving or taking anything,如雲彩,卻未曾印在誰的波心。 又一如,書信的下款,Cheers? Regards? Yours? Love? Forever? 話說完了,其實未完,如何是適合的概括你,概括我,概括你我?定調信中的情懷? Ending post is accent. 我們停頓,因為要世界都停頓,記住,這支舞是真的。 不要趕忙,不要滾水淥腳,生命你已經活著,沒有人要拿走,你花得起停頓的時間,來,坐低,讓時間流逝,stay inside, stay between us and don’t be carried away.

AWSOM Powered